徐德培 | 水码头凳
【往期回读】
水码头凳
江都 徐德培
【作者简介】徐德培:男,1947年生,中共党员、中学高级教师。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,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,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,2008年退休。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、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。曾获得“全国优秀教师”荣誉。
记忆中,乡间的水码头是一幅独特的风景画:芦苇簇拥,树影婆娑,溪水静流,孩童嬉戏,群鱼争食,鹅来鸭往……我们老家的水码头,有一些是用长条凳做成的,去掉两条腿,把有腿的一头伸进水中,用几根木桩固定好,没有腿的一头搁在岸边,下面垫一块石头或砖块,一个简易的水码头就做成功了,并因此而得名——水码头凳。
用长条凳做成的水码头凳,承载力有限,一般供独家使用。我们几家合用的水码头,则是用一根树干从中间纵向锯开做成的,有树皮的一面朝下,锯开的平面朝上,树干的根部保留两根粗大而对称的树根,作为码头的两条腿栽入河泥中,又稳定又牢固,能经得起三五个人同时在上面捶打衣物。
乡村的水码头是“新闻联播”的平台,三五个人在码头上淘米、洗菜、汰衣服,嘴不会闲着,张家长李家短说个不停。谁家娶媳妇,谁家嫁姑娘,谁家生了孩子,谁家男人进城听到什么新闻,谁家上学的孩子得了奖……在那普通农家没有电视机、没有收音机、没有手机的年代,水码头实在是一个信息交流的集散地。有的人三天不到水码头就闷得慌,以至于有人吃饭时也端着饭碗,蹲在靠近码头的岸上边吃边听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新闻。
夏雨如注之后,潮平两岸阔,村子里的积水顺着几十条水沟流进河中,泥沙俱下,浊浪翻腾,水码头被浸入水下,无法使用。此时总会有几个小伙子自告奋勇脱衣下河,将码头拉到新位置安顿好,给老人妇女带来方便。或秋雨连绵,数日不断,也能让人们欣赏到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的壮观景象。
俗话说:芒种钓虾,霜降捉蟹。芒种时节,虾选择河边多草处产卵,正是钓虾的好机会。几个小朋友互相邀约,带着粗麻布做成的虾网,网内扣上一小块油条,在水码头附近,将网沉入水中,见到虾进网还没有来得及吃食饵,猛地向上提起,虾就被活捉了。特别是在夜色降临之后,从澄清的水面可以看到虾的眼睛通红透亮,如红宝石一样,可爱极了。深秋初冬季节,北风乍起,螃蟹不甘寂寞,空前活跃起来。我们放晚学后,常常带着几张螃蟹网向水码头进发,沿河放一些网。网中间用一小段蛇肉当食饵,与网绳相连的浮子漂浮在水面。当看到浮子突然移动或下沉,我们就用竹竿顶端的铁丝钩子勾起网绳将网提出水面看一看,如果有螃蟹,往往高兴得跳起来。村民们在水码头上淘米洗碗,少不了有碎米或食物残渣落入水中,引来许多贪吃的鱼儿。因此,水码头附近常常有垂钓者的身影。
其实,围绕水码头的乡村生活,除了自然、简朴、清新,也不乏浪漫色彩。有的姑娘和小伙子,就是因为在水码头一次又一次的“偶遇”,有意无意的帮忙,或帮忙打捞滑落水中的物件,或帮忙破冰取水……由相识而相知,由相知而相恋,直至走进婚姻的殿堂,有情人终成眷属,水码头便是红娘。
那时,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人心,河水的清洁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,绝没有人将污秽物拿到水码头来洗。即使偶尔有无知幼童在码头附近随地大小便,也会被母亲牵着挨家挨户打招呼,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环保教育。
现在,乡村普遍吃上了自来水,但清澈见底的河水很少见到了。我们多么希望,随着乡村改造工作的落实,能早日再见到记忆中的清水河。
来自江都日报。感谢作者徐德培先生授权,感谢江都日报编辑栾碧军先生。